lundi 21 mars 2011

简历

怀进鹏,男,汉族,1962年12月生,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0年至1984年在吉林大学计算机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4至198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0年至1993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2年被聘为副教授,1994年被聘为教授;
1995年9月至1996年9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做高级访问学者。
1987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主任。
2000年12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03年2月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
2009年5月至今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组成员、“核高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总体组副组长与基础软件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总体组和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张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张军,男,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共党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科: 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民航数据通信及新航行系统部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航空新航行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总体技术专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论证组专家,国防科工委航空电子电气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
张军1990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于2001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
张军历任电子工程系系副主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民航总局数据通信及新航行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2006年受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

科研领域
张军教授主要从事于现代空中交通管理、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空天地一体化空中交通管理研究领域:①针对我国原有军民航空管设施平台异构、标准各异、多重体制、代差悬殊,网络分立形成管制孤岛等特殊性和复杂性,创造性地提出了网关集群体系构架,通过建立网关元模型和内嵌中间层的方法,屏蔽各网关元异构的底层和繁杂的高层应用,解决了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实现多平台、多异构、多体制网络互联的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国外典型的底层交换组网模式,具有中国独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②系统地创建了基于网关集群的通信协议体系,解决了支持多种信道及带宽、多种业务和多优先级的高效立体信息交换的难题。③基于中间层交换技术和嵌入式的通用组件网关元设计方法,首次研制了一系列宿主网关和边缘网关等网关集群装备,保证多协议、多模式、多业务、多制式的各类异构网络在统一的环境下安全高效运行,实现了中国军民航、国际网等十多种专用网络的互联网互通,首创了适合国情的网关集群网络,构筑了中国空天地一体化的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核心骨架。
在飞机自动相关监视研究领域,为解决飞机高动态变化条件下的空天地立体动态网络端到端高效数据传输的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具有非对称超时处理、无层次命名机制与网络分层管理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数据链通信协议,解决了因链路非对称、传输时延、误码率和传输带宽变化对异构网络造成的信息传输瓶颈问题。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利用空地数据链网络基于飞机主动报告位置实现的飞机自动相关监视系统和空地一体化实时飞机维修支援系统。
在航空移动自组织数据链网络研究领域,针对军机飞行高动态、大机动以及多机协同的造成的机间数据链网络重构和快速路由修复的难题,提出了机间数据链新型时隙选择算法和动态时隙分配方法,解决了自组织网络快速重构和多时隙多优先级数据传输的难题,可有效支持高动态环境下飞机与飞机间互监视和态势共享。 [2]

获得奖项
张军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基于甚高频数据链的自动相关监视系统”成果,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荣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著作论文
张军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编写了“现代测控原理”和 “现代空中交通管理” 2本著作,其中 “现代空中交通管理”荣获国防科工委重点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资助。[1]

陶智,男,满族,1963年 12月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
1984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1985-1989年教委公派到英国Strathclyde大学机械工程系热流体力学专业学习, 1989年获博士学位,
1989-1992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机械工程系做博士后。
1992年回国,被聘为副教授,1995年聘为教授,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自1992年回国工作以来,与同事一起开创了高温旋转部件热科学研究的科研方向,先后建造了多功能旋转换热试验台、叶片外换热旋转实验台、叶片外换热全环试验台、旋转涡轮盘腔实验台等多个独具特色的实验设施,重点开展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涡轮叶片、涡轮盘腔等部件流动与换热的基础研究,其中涡轮叶片外气膜与主流在旋转态下参混的研究处于本学科领域的最前沿。相关的科研成果陆续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xperimental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 Journal of Turbomachinary等本领域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 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两次主持国防973项目,并承担其他各类基金、预研、型号等纵横向课题几十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获国防科技一等奖和二等奖。 任全国高校热能工程专业协调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工程热物理研究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学科委员会委员、北京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ICHMT( 国际传热传质中心)委员等。在ICHMT-Turbine09(国际涡轮传热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担任科学委员会委员。 现任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


孙晓峰,男, 1962年8月出生,
1978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并在该校获学士、硕士学位。
198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并于1993年3月晋升为北航教授、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
他一直从事气动声学、叶轮机非定常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作为第一作者, 1994年首次在国内出版《气动声学》专著。此外,他在叶轮机三维可压缩旋转失速稳定性理论、叶轮机亚/超音速叶片气动弹性稳定性、波涡相互作用以及壁面声阻抗的主动控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在AIAA Journal,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在孙教授指导下,我院毕业的景晓东博士荣获 2002年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为访问科学家或访问教授,他曾先后应邀在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德国宇航院柏林流体所,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孙晓峰教授现任 我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总干事,日本燃气轮机学会 (GTSJ)国际顾问委员会(IAC)成员。此外,他于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批准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姓名 陆利蓬 性别 男 技术职位 教授 学科方向 流体机械及工程 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2317413 单位 流体机械系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流体机械本科学士 天津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 博士研究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系博士后,副教授,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主讲本科生《流体力学》、研究生《粘性流体力学》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叶轮机内复杂流动机理、湍流相干结构机理、湍流模型等
参与课题及获奖项目介绍:
主持教学研究课题5项:
1、主持北航“《流体力学》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02.5-04.7
2、主持北航“本科《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建设”04.5-06.7
3、主持北航“研究生《粘性流体力学理论与湍流计算》精品课建设”06.5-08.7
4、主持北航重点教改项目“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体系的DMAIC”,05-07年
5、主持北京市高校教改项目“采用DMAIC方法改进能源与动力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05-07年

参加科研课题:
1. 内流空气动力学前沿问题基础研究 973, 00.6-04.12
2.大小叶片定常非定常流动机理及优化设计 973, 00.6-04.12
3.高负荷跨音风扇/压气机稳定性设计方法的综合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 01.10-4.10
4.光学头罩高速绕流流动的大涡模拟 973, 05.4-08.12
5.可压缩湍流机理 973,05.4-08.12

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及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索引20余篇,2000年荣获第五届北京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人、博士研究生5名。 2000年 北京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 一等奖;2002年-今,动力学院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2002,2003年,北航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 2002年,北航首届优秀主讲教师;2003年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4年北航成飞奖教金二等奖;2005年北航西飞奖教金一等奖; 2006年北京市先进教师;2006年北京市师德标兵。

目前负责的课题介绍:
1.变压力梯度下非平衡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的研究 航空基金 99.10-02.10
2.基于相干结构湍流模型的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02.1-04.12
3.基于新壁面模型可压缩复杂边界大涡模拟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05,1-07,12
4.A Hybrid Turbulence Modeling for Turbomachinery Applications与英国罗罗公司、剑桥大学合作项目 04,10-06,12
5.适用于叶轮机械流动的分区数值仿真技术 航空推进技术验证(APTD)计划 05,1-06,12
6.粒子法在水力学中的应用计算程序的开发 与日本东星技研有限会社合作项目 2006年

刘宝杰,博士后,教授,1998年7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并留校参加工作。

在博士及博士后研究期间利用PIV和SPIV系统,在低速风洞、超音喷管、高速压气机实验台和大尺寸低速压气机实验台上开展过一系列的复杂流动研究工作,包括平板湍流边界层、翼型近尾迹流动研究、圆柱绕流、横向射流、气动火焰稳定器、过膨胀超音喷流流场、高负荷跨音风扇转子内流场和大尺寸压气机转子内流动。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叶轮机械气动力学的研究,主要从事高负荷压气机的设计、计算和实验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过民口973、安全97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重大基础课题的研究。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以及多级压气机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改进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在Experiments in Fluids, Journal of Turbomachinery杂志、ASME和SPIE会议上发表论文8篇,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导师指导了5名硕士研究生和1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协助指导了5名博士研究生。

主要讲授课程:
内流现代流体测试技术
叶轮机械原理

主要研究方向:
压气机内部复杂流动实验研究
高负荷压气机设计
多级压气机数值模拟技术

参与课题及获奖项目介绍:
1.利用SPIV研究压气机内部非定常复杂流动
2.高负荷高性能高压压气机研究
3.前掠大小叶片压气机研究
4.斜流压气机研究

目前负责的课题介绍: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SPIV技术研究压气机转子尖部的非定常复杂流动”,
负责某计划子课题“某组合压气机设计点和非设计点验算及数值模拟软件开发”
参加某多级核心压气机设计和试验研究。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